你可能还不知道,每天吃的外卖,已经是价格的双重标准了。
潘哥最近通过一系列测试后发现,无论是餐厅还是大品牌,外卖平台的标价一般都高于实体店。
因此,在商家消费者平台的三方博弈下,前两方面似乎面临着“双输”,同时平台也成为了唯一的赢家。
得不到实惠的商家和消费者,会继续安于现状吗? 唯一的胜利者是平台。 这个模式真的合理吗?
外卖总是比实体店贵几元
作为省钱达人,潘兄弟最近发现; 外卖菜价通常比实体店贵。
例如,在天津的黄焖鸡餐馆,小黄焖鸡售价17元,每碗米饭多放1元。 但是在米团点外卖后,一小份黄焖鸡变成了19元,比实体店贵了2元。 加上一碗米饭,价格为21元,比实体店贵3元,米饭价格保持不变; 饿了,把饭放进这家店的小黄焖鸡里,又变成了22元,比实体店贵了4元。
在天津另一家快餐店,潘先生发现了鸡肉咖喱西红柿蛋混合的饭。 实体店的价格是20元。 到了美团,优惠价23.9元,比实体店贵3.9元。 饿了么,这种双层饭的价格是24.9元,比实体店贵4.9元。
餐厅的价格可能过于随意; 那么,在大品牌餐厅,外卖的定价比实体店高吗?
在天津的吉野家,潘哥发现实体店内的吉味双拼套餐,售价42.5元。 但在美团和饿了么看来,即使是同组的吉味双拼套餐,外卖价格也只有51.5元,全部比实体店贵了9元。
红包是外卖省钱的关键
经过上面的比价,潘哥发现了; 同一家店内同样的菜,外卖平台的价格似乎总是比实体店高; 经常叫外卖的人们,似乎成了无法结算的巨大冤大头。
但资深外卖达人张老师对此提出了异议。 他对潘先生说,外卖平台的菜价,总是高于实体店的价格,但如果算上店铺的满油折扣红包扣除运费扣除等折扣,最后计算外卖的价格,可能会比实体店便宜。
为了验证张老师说的话,在前面提到的快餐店,潘小姐点了两个饭,一个是鸡肉咖喱,一个是西红柿鸡蛋,然后选择了外带。 一共要21元。 其中20元是餐费,1元是打包费。
在美团,潘哥选择了同样的菜品后表示,菜品售价23.9元,包装费1.5元,用户配送费减免,最终共计25.4元,比实体店贵4.4元。 但是兑换8.5元的美团红包,总额变成了16.9元,比实体店便宜了4.1元。
在吉野家,潘哥选择了吉味双拼饭套餐,在实体店打包,需要支付42.5元的餐费和1元的打包费,共计43.5元。
但空腹时,选择同一套餐,参加店铺满减等活动,最终需要支付49.5元,比实体店贵6元。 如果换5元饿了么红包,扣除后价格为44.5元,比实体店贵1元。
由此可见,平台依托各种活动,点外卖很划算,但如果不用红包,消费者很不划算,而且就算用了红包,如果商家扣款金额不大,消费者外卖,还是
是谁的糖? 是谁的砷?
外卖红包已成为不少人的省钱法宝,但对于美团饿了么等商家来说,外卖红包是“汝蜜糖,吾之砷”。
一位餐饮商家告诉潘先生,用户在购买含现金的现金包时,在平台上付了钱,但扣除含现金包的成本,商家承担了很大一部分。
另外,潘先生从一位美团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商家在美团做外卖生意,需要支付一定的佣金,比例一般为6%—8%; 加上红包的扣除,商家在美团的逐笔销售,会增加几元的成本。
为了弥补这些增加的成本,美团和饿了么的商家开始着手进行外卖的定价。 他们修改了菜价包装费价格,甚至米饭的价格。 为了在扣除红包佣金等平台成本后,能自己盈利。
这样看来,外带的定价比实体店高,似乎并不是基于商家的利益。 在各种成本的叠加下,外带的定价虽然比实体店高,但商家的利润并不一定有所增长。
然而,实体店和外卖平台的定价让像潘果这样的消费者感到痛苦。 很多人在美团饿了么购买红包,是因为下单的时候会便宜一点。 但经销商无奈提高售价后,消费者不仅因此而划算,而且往往比去实体店还要多。
胜利者是谁?
商家和消费者在这个外卖红包游戏中没人占便宜,那么赢家到底是谁呢?
对于美团饿了么来说,在平台上推广红包的使用,会让消费者觉得在平台店点外卖更便宜,提高平台使用频率这种各家店通用的红包,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平台用户
虽然装现金的包装盒的销售成本,有一部分是商家垫付的,但在平台的排名机制下,为了扩大销量,会不断在装现金的包装盒扣除额上加量,间接推广装现金的包装盒。
这样,即使美团饿了么点外卖,无论是否使用红包,商家和消费者似乎都是“双输”,谁也不会便宜。 没有直接参与定价的美团饿了么,利用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成为了这款游戏的最后赢家。
然而,“败家子”的商家和消费者在一次又一次地出钱后,逐渐发现了“红包困境”,产生了不少不满。 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平台,持续从商家和消费者那里获利的经营模式,真的“存在合理”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