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新版目录,《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专业学位,可授予博士专业学位。 一段时间以来,“书法不学”的争论层出不穷。 此次目录调整将带来什么影响,书法专业博士如何培养,未来可能增加的书法高等教育人才将被就业市场接受? 很多问题也是正面而来的。
这次《目录》的一个重要调整,就是加强对“专业学位”的重视。 祝帅指出,艺术类下“专业学位”数量首次超过“一级学科”,直接出现在正文中而非附录中,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水平也由硕士晋升为博士,被称为“无中生有的艺术专业博士”。
如何培养书法博士?
设置博士后,分流书法人才,避免培养口头人才
如何培养和检验书法专业博士的培养质量,同时避免书法文化性的疏漏,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祝帅指出,关于书法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书法界还处于摸索阶段。 “如何培养国家并不明确。 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开展研究的工作,这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也是一定要做的工作。 ”但是,也指出了拓展书法实践的边界观念等可以实践的方向。 他指出,研究生有写论文的思想惯性,专业学位突出后,在以后的培养中,完全可以尝试不写论文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方式,专业学位人才可以通过实践获得学位。 其中,书法实践并不局限于书法作品的创作,还包括书法字体设计书法文字创意书法国际传播书法进入大众媒体等。 抽检的时候,可能是抽检他们的书法创作国际传播实践等。
祝帅认为,设置专业学位博士后,将分流书法人才。 “如果你以后要做理论研究,你可以完全不设实践课,或者只设最低限度的实践课。 反之亦然,以专业学位培养的书法博士,他的理论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理论可能不是纯粹的书法史理论,而是如何评价书法,如何在书法上更好地推广的应用理论”。
针对当前调整可能降低学科学术性的质疑,祝帅认为,这不仅不会降低艺术学科的学术性,反而会更加突出这些学科的特点。 他认为,这六门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实践,“书法专家只会写论文,不会写字,这很可悲”。
祝帅认为,这种设置也是一种“纠偏”,“避免培养光说不练动手能力差的理论人才”,“艺术创作的初心归根到底是艺术实践审美形象的创造,而不是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服务于艺术创造引领艺术创造的,它至关重要,不可否认,但也不是艺术教育的全部。 ”因此,我们认为强调专业学位会使艺术的学术研究更接近实践,回归艺术教育的初心。
现实问题
毕业生流向哪里?
据大皖新闻2021年10月报道,安徽省教育厅就书法专业的毕业去向以宿州学院为例。 该学院的书法学已有5届毕业生( 2021年教育部联合国家统计局调查中未统计确认并计入)共计210人。 其中,升学15人,公务员国家基层项目事业单位招生25人,自主创业5人,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就业165人,服务地方书法和书法文化产业等相关领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本法学专业毕业生首次毕业进路执行率达到95.65%,最终毕业进路执行率为100%,其中生源7人,占15.2%; 第三方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专业相关度为68.4%,就业满意度为79.0%; 用人单位反馈显示,90%以上对本专业毕业生评价较好。 据悉,约7成的书法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专业职业。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很多人对这种书法高等教育有可能普及的倾向感到不安。 未来可能不断增加的书法高等教育人才会被就业市场接受吗? 此外,会否导致中小学教育的专门化,加重学生的负担呢?
宾说,他从2005年开始带来书法硕士研究生。 现在带来了50多名学生。 他们中约有20多名学生在高中工作。 有些学生在中小学,去出版社文化机构公务员系统等。 他指出,目前社会上考虑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时,大多把高校当成职业技术学院,但实际上,书法专业的学生可以继续做专业的事情,也可以在大学教育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后,以自己的综合素质进入其他行业。
对于想继续从事对口职业的书法学生,目前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在推进书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他们的就业,并使这些人才供不应求。 他明白教育部目前成立了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书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如制定书法教师资格证审核,这一措施将促进书法教育通道的开通,使书法师范人才供不应求,带来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专门化。 他认为,中小学书法教育专门化是好事,不存在“正负”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