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哪里,农家书屋建在哪里? 这是黑龙江省农家书屋改革创新首批试点探索的经验。 为了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性能,黑龙江试点将书屋入驻民宿,将农技知识讲堂搬到书屋,同时搭建数字平台方便在线阅读。 农家书屋向特色化专业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向广袤的黑土地传递浓郁的书香。
早在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就与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委联合下达《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15年来,扎根广袤农村大地的农家书屋,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彰显
建设农家书屋,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把文化种子播撒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让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用文化力量改善生产方式,改善生活质量但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家书屋活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一些地方,农家书屋长期冷清,成为摆设。
从理论上讲,农家书屋是农村大佬的重要文化阵地,是农村大佬丰富精神世界的文化粮仓。 但是,现有的一些农家书屋在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例如,一家农家书屋在地面上,想着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而忽视了读者的方便。 有的农家书屋藏书不少,但真正能满足农民胃口满足农民需要的并不多; 有的农家书屋服务内容单一新鲜后缺乏吸引力……这种情况的出现,让不少农家书屋缺乏活力而疲惫不堪,服务性能大打折扣。
如何做好农家书屋的升级版,更好地为农村大众服务? 根据各地的情况,采取的具体方法可能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用创新发展的理念办好农家书屋。 例如,目前在黑龙江省开展的试点中,“书屋进民宿礼堂迁书屋”“发展志愿服务推动全民阅读”“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文化粮仓’”等做法,让公众心驰神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