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百货有哪些品牌,卡塔尔王室权力有多大?
卡塔尔系君主立宪制的酋长国。其国家元首称埃米尔,埃米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由阿勒萨尼家族世袭。卡禁止任何政党活动。
现任埃米尔塔米姆·本·哈马德·阿勒萨尼(Tamim bin Hamad Al Thani),1980年6月3日出生,卡塔尔埃米尔,同时也是前任埃米尔哈马德的第四个儿子,为最宠爱的二王妃莫扎所生。
2013年6月25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即日起将王位传给王储、第四个儿子塔米姆·阿勒萨尼。
2013年06月26日举行加冕典礼,正式继任卡塔尔埃米尔,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经济事务与投资最高委员会主席、重大工程与遗产最高委员会主席、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同时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
这也使得其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是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埃米尔与当前世界上最为年轻的君王。分析者认为,塔与穆斯林兄弟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可能比其父更为保守。
他于1980年6月3日出生在多哈,1998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后,便在卡塔尔武装部队担任少尉军官。之后他开始于卡塔尔政府担任许多不同领域的职位,这包括有卡塔尔最高教育理事会主席和卡塔尔各机构负责人等;与此同时他也致力于促进国内众多体育赛事的发展,并且担任了卡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代表成员之一
塔米姆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卡塔尔投资局的主席。卡塔尔投资局是卡塔尔政府创立的主权基金,据称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投资的项目包括法国足球俱乐部巴黎圣日耳曼、位于意大利撒丁岛的度假胜地、大众汽车公司、道达尔石油公司,其中伦敦是卡塔尔对外投资的中心地,投资的触角伸向了巴克莱银行、哈罗德百货、豪宅海德公园一号、伦敦证交所等著名地标。
支付宝何时能落地英国?
据了解,支付宝2016年起落地英国,已接入到衣、食、住、行、玩、购、退税等多场景,包括哈罗德百货、伦敦希思罗机场免税店等购物场所;
如何解读卡夫卡小说变形记?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 月号上。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扩展:
一、内容简介
《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二、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2.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卡夫卡在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父亲对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骂、威吓、讽刺、狞笑”。
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伊,而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做一只甲虫。
卡夫卡将写作视为生命。1913年1月2至3日,卡夫卡写给女友菲利斯的信中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和创作的关系:他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维系生命。
大家喜欢看法国电影吗?
好不好看见仁见智,这里列出十部都是个人评价五星的法国电影,五星是指影片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没有硬伤且让我发自内心感动或喜爱,希望我的推荐能让你喜欢。
1.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1966) 个人评分: ★★★★★
此片算得上某一类喜剧的范本了,曾雄踞法国票房首位数十年,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所以喜欢喜剧的人绝对不能错过。无论是情节设计还是人物塑造都十分经典,各种桥段对白更是广为流传,每个都能恰到好处地戳到笑点,比如著名的“鸳鸯茶(tea for two)”段子。法国头号喜剧大师Louis de Funès的代表作,片中捧哏的Bourvil跟他也是绝配,两位都是喜感的大狮子座,妹子也很漂亮,那双笑意盈盈的蓝眼睛相信每一位看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
2.沉静如海 Le silence de la mer(2004) 个人评分: ★★★★★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战争时期的爱情多是杯具。这部电影说它是战争主题也好,爱情主题也好,无论哪个我都觉得表现得很精彩。牺牲个人成全国仇家恨的必然选择,情绪全程酝酿到最后克制巧妙的释放,对一个水瓶座导演来说简直是轻车熟路,我总觉得喜欢看《情书》这类的人应该也会喜欢这一部。德军军官说“我非常尊重那些热爱自己祖国的人”,虽然二战时法国跪得太快常为人所诟病,但要承认当年“抵抗运动”也是搞得风生水起的,如何看待战争及其参与者,我觉得这部电影讲得很客观了。
3.放牛班的春天 Les choristes(2004) 个人评分: ★★★★★
早些年看这部电影时印象最深的是它的音乐,相当惊艳,那时对影片表达的主题感受倒是很一般,甚至会觉得有些理想化。年岁渐长,如今再回头重看,不禁感慨万千,影片里有句台词深得我心:“体育和音乐是促进国家团结的要素”,一个人成长中或成年后的很多问题都根源于童年情感模式的缺陷,而运动和艺术恰恰是疗愈这些伤痛的最佳方法,艺术之于教育的重要,这部电影把这个道理讲得很好了。
4.父亲的荣耀 La Gloire de Mon Père(1990) 个人评分: ★★★★★
这是根据法国作家Marcel Pagnol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它还有个下部叫《母亲的城堡》,两部一定要连起来看才能更充分地体味到片中蕴含的情感,推荐先看父亲篇。电影拍得像散文,但细节都很耐人寻味,细腻淋漓地表现了一个孩子对童年时光和父母手足的眷恋。虽然有大段旁白,但是台词都写得隽永精美,反倒成了某种享受,印象里旁白搭配得有意外之妙的只有《大明宫词》了,所以字幕一定要仔细挑选。
5.母亲的城堡 Le château de ma mère(1990) 个人评分: ★★★★★
与明快的父亲篇相比,母亲篇的快乐静悄悄地蕴藏在日常细节里,温情绵长。如果不先看父亲篇,母亲篇的前半段甚至会觉得相当平淡。与中二少女的偶遇,心惊胆战又满怀期待的周例旅途,都是最后那些悲伤的铺垫。结尾的台词是点睛之笔:“人的一生,大概就是如此吧。仅有的那点欢乐匆匆逝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法忘怀的悲伤。这些事情,还是不要让孩子们知道比较好”(Telle est la vie des hommes. Quelques joies, très vite effacées par d'inoubliables chagrins. Il n'est pas nécessaire de le dire aux enfants.)。
6.恋恋山城 Jean de Florette(1986) 个人评分: ★★★★★
可看性非常强的电影,只是这个片名翻得有些莫名,原名Jean de Florette就是片中男主角的名字。也是根据小说改编,和《父亲的荣耀》、《母亲的城堡》同一个作者,所以片中南法的那些风物调性与那两部也是十分相似,情感表达也同样细腻又饱满。它也有个下篇叫《甘泉玛侬》,两部要连起来才好,上部全篇在讲男主角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天斗与人斗投资失败的过程。两部看完个人觉得不仅细节满分,叙事也是满分,是十分优秀的剧情片了。
7.甘泉玛侬 Manon des sources(1986) 个人评分: ★★★★★
法国人似乎特别爱讲丑八怪爱上美女的故事,饰演女主角的Emmanuelle Béart本人也的确是法国女神级的影星。上部讲父亲,下部讲女儿,几代人的恩怨情仇都在下部浮出水面,有评价说这是典型的希腊式悲剧。无论如何,这两部电影在我看来叙事优秀,情节紧凑,不愧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玛侬的扮演者Emmanuelle在片中艳光四射,饰演反派的Daniel Auteuil演技也可以封神了。
8.巴黎淘气帮 Le petit Nicolas(2009) 个人评分: ★★★★★
根据法国著名漫画《小淘气尼克拉》改编,充满童真的一部电影,精彩展现了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有些段子很搞笑,那个著名的我爸爸捡苹果致富的段子就出自这里。小伙伴们的群像各有特点,有很多笑点,是那种带点法国人的小毒舌,于细节处见幽默的喜剧。片头的剪纸动画更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品,主题也很有意义——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无法预知,重要的是当下的快乐。
9.玫瑰人生La Môme(2007) 个人评分:★★★★☆
法国女歌手Edith Piaf的传记片,她的名曲《La vie en rose》至今广为人传唱,饰演她的Marion Cotillard演技十分惊艳,电影中的音乐更是出彩,歌声蓬勃丰沛,让人印象深刻,听完秒懂为什么她会是法国国宝级的歌手,就像片中那位优雅的夫人所说:“我已经很久没去过巴黎了,但今晚,当您唱歌时,我仿佛身临其境,在那些大街小巷里,在那片天空下……您的歌声像是巴黎的灵魂,让我故地重游,潸然泪下,我从心底感谢您”。唯一的缺点可能是剪辑有点乱,倒叙插叙各种混在一起,会让人对时间线有点懵,这也是个人减一星的原因,喜欢的话可以先看看Edith的生平概略再去看电影。
10. 巴黎,我爱你 Paris, je t'aime(2006) 个人评分:★★★★☆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十个导演对“城市巴黎”这个元素不同的诠释集合在一起,口味层次丰富,中国风也是其中不可错过的一味。十几个小故事有的很喜欢,有的很一般,这也是我减一星的原因。诗人历来不吝对名城巴黎的赞美,有海明威的“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也有Jacques Prévert的“巴黎是地上一座城,地球是天上一颗星”,但片中14区的那位美国女游客最后坐在公园里的独白却最能打动一颗曾经漂泊的心:“坐在那里,孤零零的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远离我的工作和我认识的所有人,有种感觉油然而生,就像记起了我以前从没意识到的,或许也是一直在期待的,但不知道是什么,也许是我已忘却的东西,也或许是我生活中一直缺少的东西。我只能告诉你们我同时感觉到了喜悦和悲伤,但没有太多悲伤,因为我感觉到我还活着,对,充满活力。就在那一刻我爱上了巴黎,那一刻巴黎也是爱我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