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明确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 广州市也首次提到“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此外,天津武汉长沙合肥常州汕头江门济南等城市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制造业。
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所占比重达到51.2%,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 工业化中期城市占有率达45.1%,大部分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工业化初期城市占有率仅为3.7%,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十二五”期间,城市群都市圈成为承载产业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新时期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加快制造业高端产业资源向大城市特别是城市群核心大城市集聚,中心城市以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为核心,打造区域乃至全国高质量
当前,制造业再次成为许多城市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动力,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制造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结果。
一方面,新阶段城市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要求制造业回流和集聚发展。 当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城市发展模式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 作为研发投入最多技术创新最活跃辐射带动力最强的产业部门,制造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特征。 随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创新版图,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城市应该更加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抢占潜在的产业机会,以制造业发展夯实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基础。
另一方面,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低碳化的发展支持了制造业回归城市。 随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城市产业载体不足环境负荷有限等瓶颈对制造业发展的限制程度有所缓解。 近年来,杭州武汉成都等城市通过规划引导等方式鼓励制造业向城市中心地区回流,引导制造业“入园二楼”,发展绿色集约高端高效的城市工业,推动产业升级迭代,有效实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回归城市的过程中,城市该怎么办?
率先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旗帜型产业集群。 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城市必须以旗帜型产业集群为核心,打造“定位精准不叫座”的城市名片。 具体而言,城市应充分依托自身产业优势领域,加快提升产业创新推动力和资源配置能力,集中力量建设千亿元产业集群,以量积累实现质的突破,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稳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城市特别是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城市产业基础很好,但面临着结构单一短板突出基础能力弱等问题。 实施产业基础重建工程,可以有效推进城市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提高单位土地生产效率。 城市具有丰富的科学资源优势,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要聚焦区域重点产业链中薄弱环节和产业链缺失环节,集中力量补短板,夯实基础,降低“绞杀”风险,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稳定性。
发挥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城市发展给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场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也标志着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城市应充分发挥自身场景优势,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以“两业”深度融合为主线,鼓励企业开展融合创新,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面构建示范引领型制造业发展生态环境。 城市布局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要进一步瞄准企业需求和产业需求,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联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联动,着力营造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成长环境,构建“政产学研服金”融合产业生态体系。 同时,注重发展服务产业,瞄准国际规则和国内最佳做法,加快优化经营环境,围绕政务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加强城市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管控能力建设,提高产业创新生态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发表评论